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打高爾夫球是習慣嗎?

轉載自《高球文摘》2014年12月號

甚麼是習慣?  一直以來腦神經科學家、生物學家和行為心理學家等也在研究。最近有些文獻更把習慣概括成一連串人類行為的連續統一體(continuum) ,即是從最原始的一端,例如走路、吸啜、把食物放進口等人類天賦的行為,亦稱先天習慣,再一路擴展到另一端,包括一些要配合環境和社群需要,再要用腦分析,或發自內心感受,或受外界感染回來所作出的行為,例如出街帶手機鎖匙、入屋叫人要有禮貌、購物習慣格價、交朋結友要小心、霎時衝動愛上一個人,甚至發展成購物狂、無賭不歡、性廦好、戀物、壓抑、自閉、自殘、抽煙、酗酒吸毒等後天病態壞習慣!壞習慣也是行為的一種!所以,在這人類行為統一體兩極端之間,如何因不同環境和生化因素形成不同習慣,怎麽會令人上癮,正就是科學家最有興趣知道的!


從這科學角度來看,打高爾夫球是習慣的一種。這習慣當然不是先天的,人類染色體亦沒找到甚麼高爾夫球基因!正如癮君子也不是先天性酗毒,父母吸毒下一代不一定吸毒。那末,甚麼令我們喜愛打高爾夫球呢?這當然是一種後天感染的習慣。研究怎樣會令人上癮,我個人認為只找染上壞習慣的人如酗酒酗毒者來做實驗是不夠全面的,甚麽時候科學家才懂得找全球各地的高球發燒友來個長期大規模研究,說不定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呢!

姑勿論人們上癮的真相是甚麼,上了高爾夫球癮後,了解甚麼是習慣為重要。先說禮儀,我相信初學者要學會人家發球時要保持寂靜;自己發球後不要忘記檢回地上的tee;在果嶺上不要踩人家的推桿線等等,也要一、兩個月時間來習慣,莫說學習揮桿這無比複雜的動作了。

揮桿,最淺白的解釋,基本上只是一個習慣,像嬰兒從爬行到站起來行是一種天賦學習過程,學會了便成為一種習慣,以後不需每秒鐘也要用腦去想怎樣不會跌倒,行路不會撞到人腦袋“掛“少些東西,留多些空間應付其他需要好了,這亦是科學家解釋我們需要習慣的理論。上天有沒有賜給我們像小孩學行的天賦能力來學揮桿?絕對有!我遇過太多人對我說:「揮桿要學的嗎?我一執起球桿便懂打的了!」


對!我沒懷疑他們騙我,差別只是走路的姿態好不好看,没有人理會日後事業發展關係有多大,除非他們的父母預設孩子長大一定要做模特兒走天橋;而一個好的或的揮桿動作對任何人的高球生涯影響之大,任何教練都可以跟你說上大半天;走路不好看但又要做模特兒可以重新學行天橋,但長期養成了一個的 (不一定是難看的!) 揮桿動作,要unlearned之後重新再學往往難比登天,只會像戒毒者嘆喟“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這亦是我一向告誡有心學打高爾夫球的朋友,一不要學,要學定必要從第一天起,找個正式高球教練,像BB學行第一步一個可以影響一生的習慣,我們怎能掉以輕心!

好了,奈何一些剛上了癮的高球發燒友,苦心積累,務要一絲不苟做出一個完美的揮桿動作,往往變成矯枉過正,每桿也要苦思良久才敢上桿,整個動作全用大腦控制,効果卻時好時壞,教練在旁不得不苦心勸勉他:“揮桿是一個自然的動作,千萬不要想得太多,這習慣一定要改!“

“教練啊!我知道揮桿要做到變成一個習慣。我只是用一個用腦習慣去練另一個習慣,何錯之有?“


教練啞口無言。唉!甚麽是習慣?(完)

蘇格拉底教打高爾


轉載自《高球文摘》2014年11月號

公元前四百多年,高爾夫球還未出現,但蘇格拉底的哲學,已告訴我們怎樣才可以享受高爾夫!
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的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要追求進步,疑難愈多;滾雪球原理,疑難愈多,追求愈大。
這小白球不是給我們很多疑難嗎?我們不是花錢花時間追求進步嗎?結果呢?
有天我的球友有感而發:「打球日子愈久,愈來愈發覺自己沒進步,對高爾夫球更無知!」
「老哥何出此言?」
「唉!你看現在的年輕球員,我的球技拍馬也追不上。」
「哪又如何?你又不是個憂國憂民的人。」
「總之很悶納。」球友喟嘆。
我便用蘇格拉底哲學來安慰他。雖然只是一鱗半爪,但也想告訴他享受高爾夫,就要好好享受解決疑難過程!
「我可能要找教練由頭執過。」球友自忖。
我突然想起:「咦!蘇格拉底好像又說過,球技並不是由教練灌輸給球員的,而是球員已經具備的,只是自己不知道懷了高球『胎』,要教練像「助產士」催生它出來!蘇格拉底用的是反詰法(Socratic Irony),抽絲剝繭地把問題帶引出來,使球員逐漸了解自己的無知,再發現自己的錯誤,從而建立正確觀念。」
「太唯心了,可惜,坊間教練不是每個都是蘇格拉底啊!」
「你不能怪他們,只是我們現代人太急功近利,最好付了錢馬上有成果!唯物是從。」我正義大纛下說。
看看今天網上一大堆高爾夫教練,誰不誇稱學生看過他們的教學影片,不消花半刻鐘任何疑難便能迎刃而解?...... 然後,請輸入信用卡號,盛惠五百大洋。
「但現在是後後後蘇格拉底年代啊!我的揮桿動作在數碼電腦分析下纖毫畢現,難道你不相信科學?」球友不服。
「科學是科學,儀器數據指出你的錯誤,叫人少說廢話,但也要有個『助產士』把你糾正過來。」
「且慢,你我也知道,揮桿並不是高爾夫全部啊!」
「嘿!蘇格拉底還教我們用四種心靈能力,純粹理性、悟性、信念和影子,分別用來應付長打、短打、推桿和course management這些部門的呢。」
「何解?」
「前兩種能力,純粹理性和悟性,是理智的;後兩種,信念和影子,只能在內心形成的。」
「前三種我明白,但甚麼是影子?」皺起鼻子問。
「因為我們在陽光下看見的球場,其實有兩個版本:一是實體的;另一是這球場在你心內的影子,說是摹本或反映也可以。所以每打一個洞,每揮一桿,就是要求我們怎樣visualize在這影子中穿梭,以自己有限的能力,找出怎去managecourse最佳途徑。」
「說完了嗎?」球友已不耐煩聽下去了!
「說完了!」
「開球後不要再說搔胳肋底,好嗎?愈說愈癢!」球友終於漾起笑紋。(完)


2014年10月6日 星期一

蘇格蘭公投高爾夫


轉載自《高球文摘》2014年10月號


當蘇格蘭公投脫英獨立不遂的同時,另一蘇格蘭歷史性公投亦進行得如火如荼,此乃具260年歷史的「麥加」球會R&A,首次由大約2,400名本土及海外全球男性會員投票决定是否接納女會員。「蘇獨」結果是No 55%險勝;「反禁女」結果是75%壓倒性的Yes

繼兩年前美國最私人的私人Augusta National球會打破禁忌,接納美國前國務卿賴斯(Condoleeza Rice)成為首位女會員後,今天連最堅持保留傳統的蘇格蘭R&A也不得不與時並進!從此,打笑說GOLF是代表Gentlemen Only Ladies Forbidden不再適用。不說不知,我們香港粉嶺高爾夫球會也要遲至八十年代初才向女仕開放;今天會所內除男更衣室仍不時設有Men Only的專區!我不是女人,想像不出女性的感受;我亦沒資格吃軟飯,沒偏幫女性習慣,但我依然想知道這西方男尊女卑傳統的由來。

一直以來,高級私人高爾夫球會的排外性很高,不單是針對女性,以前老虎活士亦遭過種族歧視。本質上,Private Club,不論你喜不喜歡,名正言順就是「有牌」小圈子,像我在屋企開party,鍾意請邊個就邊個,「寸」就係梗架啦,你奈得我何?合不合法?那當然要看開甚麼P啦!我Google了很久,終於找到一篇七年前非常夠學術性的法律文獻No Women (and Dogs) Allowed...... *,從球會成為女性禁地的歷史,講到排斥「異族」因由、種種男性需要、涉及歧視、人權、自由主義、各地憲法與及多宗官司案例,非常過癮,但因為作者是女性,我先入為主,閱後仍感骨鯁在喉,現甘願被責為sexist,也要在此小方塊越俎代庖,不吐不快!(免責聲明:以下文字全是作者酒後胡言,本人知道酒醉不能開脱罪名,在此只能懇請女權份子切勿閱讀下去。)

No Women Allowed是因為:

一、費事每個洞都要整多個紅tee台。
二、球會和球場是清心寡慾的聖地,不容許「名花沒主」美女入內釣金龜或失婚富婆找小白臉。球會不是販賣感情俱樂部,令男會員懂得自重,往球會打球度假必自備bento
三、對買不起昂貴會籍的單身男球癡,少個食軟飯的藉口。
四、男人的「妻憑夫貴」心理作祟,老婆攞的永遠是用老公姓氏的球會附屬卡。
五、擁護一夫一妻制,小三小四一律只能以guest身份進入球場,永無名份。若在球會巧遇大婆,後果乃男會員自負,球會免責。
六、男人幾經辛苦逃離家中「黑白天鵝」,以為可以找到個「冇眼屎乾淨盲」的樂土,所以不想球會被污染。
七、女人多數打得慢,怕她們阻住地球轉。
八、女人埋堆和埋怨本能特強,嚴重加重球會日常管理負擔。
九、在清一色男人的地方,男人不用扮嘢,包括哭訴心事和講粗口。(注意:後者球會有權發警告信。)
十、女人不應打高爾夫球,因為她們會令男人自卑!(看看好波之人Annika Sorenstam將會成為R&A第一名女會員便知,不信再看看衝出香港新一代的年輕女球員。
十一、(不敢再寫下去!)
(完)
Eunice Song, No Women (and Dogs) Allowe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scriminating Private Golf Clubs in the United States, Ireland, and EnglandWashington University Global Studies Law Review 181 (2007)

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

無敵手

/ 劉兆生
轉載自《高球文摘》2014年9月號


1923年以來,十四名美國總統中七名是左撇子;而當今美巡賽中左撇子球員累積獎金最多首三位依次為Phil Michelson(約七千三百萬美元)Mike Weir(約二千七百萬美元)和 Bubba Watson(約二千一百萬美元),但建立不到左撇子打高爾夫球是否有優勢。
運動界上,有數據顯示在一些單對單,包括有與及沒有身體接觸的比賽例如網球、羽毛球、劍術、拳擊和柔道等,左撇子冠軍佔半數以上;但一般無互動性的比賽如游泳、短跑和高爾夫球等,左或右撇子分別不大。
我們一直相信左撇子比較聰明,尤其在音樂或創作上,但有一些研究指出,左撇子IQ平均只比其他人高一分而已,平均壽命卻短七年!當然,研究如何形成左撇子習慣的理論很多,包括人類進化、左右腦分工和遺傳等等,但迄今還未有一蓋棺定論。
今天寫此話題,無非早前在球會會所遇到一位以前很要好的小學同學,久別重逢,方知他已貴為醫生,亦是高球發燒友,於是馬上book tee-time下場切磋切磋。
「啊!原來你是左撇子!」我看他發球後說:「和你做了六年小學書友也忘記。」
「你沒忘記,」他從tee台下來答我:「我以前不是左撇子的,甚至我初學打高爾夫球時也是用右手桿的。」
「後來呢?」
「一個偶然機會我拿起別人的左手桿來打,感覺居然完全不同,整個swing連收桿動作做得更自然,更流暢,諗都唔駛諗就打,進步神速!」
「咁神奇!即係以前唔知自己係gay後來才知?哈哈!」
「你把口幾十年都冇變,仲衰過以前!」我甘被老同學罵。
「在球場不講笑不喝啤酒,球是永遠打不好的。後來呢?」我自打圓場。
「我後來連教練也換了名左撇子教我。」
「不愧仁心仁術,真苦心,連兼容性也考慮到
很多球友也有過與左撇子同場打球經驗,說來一點歧視成份也沒有,開始時看他打球視覺上好像適應不到,有時連自己站位也不自覺擋了他的方向,尤其在果嶺上,通常打了幾個洞才習慣。那天也一樣,而漸漸地,我發覺多一異象,他推球時卻和我一樣從右到左的,於是我偷看他的推桿,果然是右手桿!
「為甚麼你推桿是用右手的?」我像發現他的秘密地問。
「醫學上,這叫mixed-handedness,」醫生疾言嚴容地解釋:「即是有些人對某些工作換另一隻手來做會更好!」
記得以前在酒吧猜枚,有位仁兄愛問:「你喜歡我用那隻手跟你猜?」我不解:「有甚麼分別?」他便笑著答:「你想贏我還是輸給我?我用這隻手叫『友誼之手』,用來讓你贏,交個朋友算了;另一隻叫『無敵手』!你懂的,哈哈哈!」
想起這軼事,於是我問書友:「你球袋裡可有多枝左手推桿?以備不時之需?」
「果聰明!我推桿是有天賦ambidexterity的,乃是第四種handedness!」
唉!這書友醫生又要我查字典!(完)

Handicap係好嘢嚟!

/ 劉兆生
轉載自《高球文摘》2014年8月號

要向未懂打高爾夫球朋友解釋甚麼是handicap絕對是件難度很高的事,偏偏他們最愛問的就是這高爾夫球專有名詞。經典的笑話當然就是問女秘書她的上司多少handicap,她怒答她上司沒有handicap

首先,不去理會把handicap譯成中文「差點」恰不恰當,大部份人就英文handicap只知解作傷殘或有障礙的負面意思,竟被扯到一項健康正向的體育活動上去已感莫名其妙,非要弄清楚不何!再者,凡在街上、停車場或公共運輸系統中看到有handicap字眼出現的告示牌,一定與輪椅圖案為伍,多麼的不吉利!

查一查handicap字源。很多人愛信handicapcap in hand的倒寫,指手中拿著頂cap帽周街問人乞錢,真不濟事,但這純屬誤傳!原來handicap1653年的一個博彩遊戲,兩個人為爭取擁有一件物品,各自先估價,把自認合理的「賭注」放進一頂cap帽內,由一中立裁判決定誰得到那東西,誰要補錢,務求貫徹平等化(concept of equalization)。 

Handicap就是hand-in-cap的順口溜,1754年已用在賽馬上,就是香港人熟識的馬匹負磅賽,Handicap Race!及至1915年,不知何解,handicap這字首次用來形容傷殘兒童,1950年後才引用到包括成人和精神病患者上。

從這字源歷史來看,handicap原來是「好嘢嚟架」!含伸張正義,主張平等競爭的人類高尚情操!看來,除了高爾夫球外,一切實力不同的群組卻被迫要在同一空間競爭的活動,我們應該大力鼓吹handicap制度,消滅社會上「大石砸死蟹」的不公平現像。放諸日常一般市民生活中,例如鬥車,我不夠錢買副勁偈,我的handicap就是見到車尾燈算贏;我入不到大學,我的handicap就是我擦鞋呱啦啦,那怕將來生活無憂;甚至溝女,我點夠小小超、吳x權、楊x......鬥,所以我要爭取的handicap,就是學識風水堪輿學、巧言令色、整幾味好餸和甚至練到一些生理優勢等。

說是這樣,但每人一生的handicap都有極限,不可强求,世上有多少人能打到零handicap?只不過handicap制度若能持之有行,對一些力爭上游的初哥確能起到鼓舞作用。Handicap貫徹競爭平等化,生活才會多姿多彩,生命才有意義啊!

但話亦要說回來,handicap要人施捨還是要自己爭取的才對?自己唔夠人强要人給自己handicap算不算合理?好似捉棋要人讓雙車才有機會贏,難道成世也要人讓雙車?哦!原來你給幾多handicap我就有幾多handicaphandicap是沒剩餘的!你最好「袋住先」,再慢慢爭取。

想深一層,終於悟出另一個道理。反諷得很,原來handicap執行起來,除鼓勵平等化之外,還有兩個副作用:一是增加局外人觀賞氣氛,你頓然淪為一隻鬥蟀,被人玩弄於指掌間;二是從羞辱中激勵你垂死掙扎,懵然以為自己仲有得fight。當然你大可選擇不甘被辱,拒絕接受handicap,「本」輸來打,戰敗還說句雖敗猶榮自慰一番。

走筆至此,為甚麼愈來愈似香港現今的困局,唉!香港有handicap制度玩嗎?(完)

後記:本文我故意避開解釋golf handicap的定義,因為這會侮辱了廣大的《高球文摘》讀者和支持handicap制度的市民

老處長送的球

/ 劉兆生
轉載自《高球文摘》2014年7月號


我們業餘高爾夫球愛好者,無論富或貧,好像不約而同養成一種「知慳識儉」的性格,平時一定會用「舊波」!
一用「新波」,定會算過度過。前面過水要carry一百六十碼,有危險;球道太窄,一右曲隨時失球;還要面對一個六十度、狗犬,Cut Corner中伏機會頗高......咦!一連串思量之後,換個「舊波」,一切疑慮便好像一掃而空。唉!這種心理我一直都解釋不到,只有勉强用「知慳識儉」這四字美德,作為開脫一個錯誤發生後自我慰藉 ―― 好彩我冇用「新波」!
以上類似的心理,對職業或認真的球員而言,一定吡之以鼻,說我們何其幼稚。他們會說,你們知不知道,就算不計發球距離和徧差,不同牌子的球在果嶺上的速度用同一力度,在中長距離也可以相差三、四吋之多!用一個「新波」或「舊波」,變數更多!更不用說,職業比賽中,球員從第一至第十八洞一定要用同一牌子的高爾夫球,中途不得更換!
唉!我信,我信。但我們的球技實在太幼嫩了,用個「舊波」putt不進是攸由自取,但用「新波」也一樣推不進我豈不是少了個低賴藉口;況且,你知道嗎?我每次已是選用同一牌子的「舊波」,把徧差降到最低,夠苦心吧!
還有,以我包拗頸的性格,我一定要問清楚甚麽才叫「舊波」?用了一次便算舊了嗎?那末,開個「新波」發球後第二桿也算是打「舊波」了嗎?很多「舊波」也是第一桿被打下水便被人檢回來賣的,一個球被打了多少次才算舊?太刁鑽?還有未說!
買來一個新車,是零車主,一落地便算舊了嗎?出廠前的run in不算?要你的屁股坐下去起動才算?一個全新居住單位,收了樓「嘭」一聲關了門便算入伙?過了一晚夜再轉賣也算是新樓?可見新舊之分,多是以登記文件為實,感覺無憑,「三朝回門」可能是唯一例外(一笑)!故此,很多年前我們的市場推廣天才發明了Second-Hand「二手」和Used這兩個比「舊嘢」聽來親切一點的甪詞。七十年代至今,美國更有大批的Used Car Salesman出現,雖然UCS一詞帶貶義,但不得不承認,美國憑這群敬業樂UCS令中產頻頻換新車,低下層受惠,汽車工業起飛!
我們不用把這經濟循環套於Used Ball也知道這個市場有多大,全球每個球場內總會有〝Used Ball Salesman〞出沒,有的指定是在Pro Shop內,有的在附近流漣。
一年我在加州踏進一個以尊貴見稱的高爾夫球私人鄉村俱樂部,球袋剛好沒球,走遍Pro Shop也找不到有「舊波」可買,新球價格令我咋舌,便問:Do you have used balls here?
WhatYou play used balls?
我尷尬地點頭。
Sorry, our members here dont play used balls, we have experienced balls for you though!〞說完才在櫃枱底拿了一盒給我,像恩賜。
今天,我在球場遇上一位也是「唔捨得打新波」的球友。他卻一反常態,拆了一盒「新波」。我問他有甚麽值得慶祝?
「沒甚麽!這盒新波過了期!」
我一看之下,我才知道高爾夫球是會過期的!
「你甚麽時候買的?」
「不!是多年前在上海和一位老處長打球時他送給我的,我一直捨不得拆!」
過了期的「新波」怎定義也不是「舊波」、used ballexperienced ball,那應叫做甚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