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0日 星期四

粉嶺球會「A會籍」的構思

/ 劉兆生
轉載自《高球文摘》2014年4月號

上月說過香港戶外高球練習場接二連三關閉,Indoor Golf理應很快普及。意猶未盡,粉嶺香港哥爾夫球會即宣布開放其三十五Bay泛光練習場供市民使用,但只限平日周一至周五晚上七時至十時,半小時收費八十元,不用買球,任打,泊車免費。


粉嶺球會這新措施,以筆者個人體驗,其實只是復古之舉!之前,非會員一直也可以到那裡練習,只要到接待處買代用券再到練習場換成代幣自己投入出球機,雖然手續麻煩一點,但買多少籃球任隨尊便,亦無時間限制,大可以從容練球。記得當時去練習場的人不多,自己揮桿姿勢幼嫩,遭遇過在旁服務員不少冷眼,無他,他們見慣達官貴人會員,我只是閒人一名,然而這種「親疏有別」的待遇,對我自尊心絲亳無損,皆因由始至終,我忠於的是高爾夫,其他客觀環境因素,只是由知識水平不高的閒人盲目祟拜階級觀念而已,有如我們普通市民到富豪食堂用膳,得不到像剛判刑富豪同等招呼,前菜一碟,「最緊要啲主菜好食而我又夠錢俾」!
言歸正傳,後來有一年,報載在練習場有人意外受傷,粉嶺練習場決定不再對外開放,任何人必須要有會員陪同下才能使用。那次意外詳情已不復記,大約是有人揮桿擊到別人,需送院治療。網上搜到的是刋登於200410Hong Kong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的一篇《有關高爾夫球運動的創傷:個案系列及報告》文章,作者吳忠波和鍾展鴻列出2002年期間,送到公立醫院急症室求助的共有十一個個案,包括被球桿打傷左眼、前額;被球打傷胸骨;從球車墮下傷頭,和各種扭傷等。該文目的是預料公立醫院急症室醫生將會面對愈來愈多這類創傷個案。十年後該兩名作者有没有跟進便不得而知了。
今次粉嶺球會復古,料已考慮過對練習場的安全管理必須進一步嚴格執行;會否杜絕有人拖男帶女在旁喧嘩,服務態度會否一視同仁暫且按下不談。相信因去年拆球會爭議四起,今番重開練習場給市民使用乃為公關手段之一。附帶一提,閒日下午三時後walk in打球果嶺費也只收五百元,此舉是否屬半開放便因每人不同需求而異,但起碼已反映出私隱度高的粉嶺球會已作出一些初步回應。
如果有人仍持主觀願望,全開放粉嶺球場,讓市民周末日擁到像觀瀾湖擠得人山人海,我很有保留。我不是偏幫球會,到底,一般香港市民對高爾夫認識只限於一句「抵觸環保」層次,又怎期望他們閱讀過和遵守高爾夫球例第一章第一節〈安全〉守則,與及一些禮儀和可避免引起糾紛的自律行為?公眾球場不是一個公眾游泳池,不懂游泳的人不會貿貿然下水,而不懂打高爾夫的人對打球毫無安全意識,以為打球不會浸死卻不知道可以被球打死。滘西洲公眾球場多年努力在安全和紀律方面的嚴格執行我非常欣賞,但習慣接待「知書(球例書)識禮(高球禮儀)」球員的粉嶺球會,有否能力管理和容納到大批人我很懷疑,況且周末日粉嶺球會三個球場的tee time已經常爆滿。
此刻我突發奇想,如粉嶺練習場復古後日日爆滿,我們可參照日本、台灣和南韓好些練習場,為了競爭,想出層出不窮的點子去吸客例如代客泊車提球袋,附設長期儲物室、外人看不穿的隔離VIP bay、教學班房和健身室等,粉嶺球會大可以仿傚那些已發展成沒有附設球場的市內私人高爾夫球練習場會所,先把練習場加高建三、四層,再在旁另建一高爾夫球學院/會所,如獲政府或馬會全資興建,使用者會費全免!如由粉嶺球會富豪會員為推動高爾夫運動盡一分力,熱心斥資興建,再假若將來這會所的建築外型設計,類似現今正評估列入一級及二級歷史建築物的粉嶺球會(即A貨),就算其「A會籍」作價為「正會籍」百分之一,本人也會第一個購買!(完)




從「碌拎」到Indoor Golf

/ 劉兆生
轉載自《高球文摘》2014年3月號
半世紀以來,香港一個經濟主導小島,竟可產生多個世界級運動員,看進運動强國人眼裡,無不嘖嘖稱奇。
六十年代末,香港興起時髦玩意打保齡球(今叫「碌拎」),是飛仔飛女集中地(今叫「去蒲」、「去媾女」)。南華體育會有了第一所保齡球場不久,港九新界不乏「碌拎」拍拖好地方,我們出了第一代保齡球冠軍劉掌珠(今為太平紳士),代表香港打亞洲盃;之後更有許長國,先後在亞運會世界保齡球優秀賽等為港奪得金牌。
七、八十年代,興起打「士碌架」(正名是Billiard),全港桌球室如雨後春筍,有些更通宵營業,本為三教九流之地,「好人好姐」不敢久留;後來高級正規化,我們出了傅家俊,2003年連桌球發源地英國的超級桌球聯賽冠軍他也以首名非英倫三島球手袋袋平安。
九十年代,「風之后」李麗珊替我們拿了第一面奥運金牌;「亞洲車神」黄金寶在世界各地穿上黃戰衣;二千年初,我們出了「牛下女車神」李慧詩。以上快速搜畫,我們有否問過:這批為港增光的世界級運動員,代表香港之前,政府有曾花過一分錢孵生?扶育?對不起,沒有!是無心插柳嗎?也絕對不是!
這是香港人對運動的一份熱愛和執着,自强不息,配合當時環境闖出來,證明「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那末,既然香港特有的體育發展模式(即政府永遠只扮演第三者角色袖手旁觀等「抽水」)恒則有成,十多年前開始流行的高爾夫球,又會否竄出名世界級職業球手?
其實很多香港人還未知,這種港產冠軍模式在高爾夫球壇已漸成形。二十歲的陳芷澄(Tiffany),於2012年底成為首名代表香港女球手在中國高爾夫業餘公開賽奪冠;去年十七歲的譚亦睛(Kitty)和隊友何妙兒(Mimi)在Santa Ana舉行的豐田巡迴盃賽包攬冠亞軍;男子方面,去年九月瀋陽中國全運會中,香港業餘球手楊慕天聯同職業球手黑純一、鄧子鏘和王煥文更為香港勇奪銀牌,壓倒中國一哥梁文冲和張連偉組合!
當這些高球佳訊傳來之際,香港的高球練習場接二連三一個一個的關閉。上月連最大的馬鞍山白石也關閉,香港只剩下寥寥可數的幾個練習場,大批高球愛好者和教練無不唏噓,頓失所措。連教波、練波的地方都不夠,怎再上一層樓?但我卻認為有點杞人憂天。
雖然在目前社會環保馬首是瞻的劣勢下,連滘西洲的荒島起多個球場也有人抗議,就算有錢商人想在香港興建多些練習場也是奢望,怪政府和依賴政府也同樣沒用,但我不是個悲觀的人,香港就是香港,香港高爾夫球活動還是有為的――只要我們不再迷信和誤解甚麽是高爾夫球練習場!
首先,高爾夫球練習場不是嬉戲的地方,也不是讓人看美景的地方。它的目的只有三:一、讓球員練習、改正或嘗試新揮桿動作;二、教學;三、讓球員出賽前熱身(指設在球場附近的)。所以真正高爾夫球練習場最基本要求是友善兼「有料」的駐場教練,可以隨時向他請教(南韓的Sky72 Dream練習場,LPGA選手教練Mr. Yang每天巡視每條Bay的使用者,如有要求他會馬上「醒」你兩句),和先進的學球及練球設備(例如起碼有合格的人造草蓆),而與高球無關的設施則可有可無。凡去過日本、南韓和台灣的練習場,一定感染到他們對學習高爾夫態度的一份正視和尊重。没有拖男帶女在旁喧嘩,他們知道,吸引年輕人學打高爾夫球,不是練習場多寡和交通多方便,而是石川遼、宮里藍、朴仁妃、崔京周和曾雅妮等!。
當然,為了競爭,有些練習場也會想些層出不窮的點子去吸客,例如代客泊車提球袋,附設長期儲物室、外人看不到的VIP bay、教學班房、健身室、桑拿室、餐飲美食館、商務會客室和甚至室內模擬器(以供喜歡賭球的南韓人邊嘆啤酒邊投映到世界各地著名球場賭它十八洞)等,及後有些更發展成私人高爾夫球會所市區分支!
其次,我們常見的戶外高爾夫球練習場,在世界任何大城市也甚少可以在市區中找到(除了在東京街頭仰望那一大塊魚網從一天台打到另一天台外),地貴是全世界一樣!市區没高爾夫球練習場有甚麽大不了?只是我們習慣「落街食碗雲吞麪」的香港人寵壞了!而且,市區Indoor Golf已是大勢所趨,除了模擬器,模擬蓆,用光、聲、雷達等等高科技配合電腦和高清鏡頭分析顯示,還有人造果嶺,不同lies切球和推桿練習,為降差點Indoor Golf絕對可以幫到他們,而這商機又怎逃得出機警的香港商人?
我可以說,Indoor Golf普及後,只是本來去慣戶外高球練習場hea的人少了一個選擇而已,對真正練球的人其實影響不大。況且,看看冰天雪地的挪威、加拿大、日本、南韓的球員,冬天又不也是躲起來打Indoor Golf練習?基礎更扎實些呢?我們更應慶幸香港位處南方,全年可以北上鄰近球場打球。若說關閉高爾夫球練習場是扼殺香港高爾夫球活動,我始終覺得有點牽强。栽培職業球手需要的是長期實戰培訓和計劃,而不單是有多少個戶外高爾夫球練習場和多方便。要怪的是半世紀以來政府持之有恆依賴的特有體育發展模式,既然保齡、桌球、滑浪風帆、單車......也可以出冠軍,為甚麽高爾夫球不?
讓我們開始打Indoor Golf,可能找到比「碌拎」日子更甜蜜的回憶呢!(完)